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最新发布

发布会?|昆明主城区显担当!五华、盘龙专场来啦

来源: 掌上春城   2021-06-15 11:20   字号: [        ]

10:02

6月15日10:00,昆明市召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昆明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五华区、盘龙区相关负责人参加并进行专题发布。

1623723718220776

10:06

主持人

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雁鹏:

1623725170930724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欢迎参加“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昆明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五华、盘龙专场。这也是我们系列发布会县区专场的第一场。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五华区、盘龙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向大家介绍建党百年来五华区、盘龙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昆明市五华区委书记梁崑女士; 

中共昆明市盘龙区委书记沃磊先生; 

中共昆明市五华区委副书记、五华区人民政府区长李亮先生;

中共昆明市盘龙区委副书记 、盘龙区人民政府代区长高庚先生;

中共昆明市盘龙区委副书记朱金玉女士;

中共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郭颖女士。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中央驻滇、省、市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一是发布人作新闻发布,二是回答记者提问,下面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五华区委书记梁崑女士作发布。

10:20

中共昆明市五华区委书记梁崑:

1623725548911462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五华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重九起义从这里打响,护国运动从这里发起,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在这里建立,“一二·一”运动在全国掀起了“反内战、争民主”的高潮,揭开了抗战胜利后学生运动的序幕。在五华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了朱德旧居、云南陆军讲武堂、抗战胜利纪念堂、西南联大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革命遗址,朱德、聂耳、李公朴、闻一多等无数仁人志士留下了革命斗争的足迹,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五华自1956年9月建区,已经走过了65年峥嵘岁月。65年来,五华人民始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奋勇斗争、破浪前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经济实力、改革创新、文化底蕴、城乡环境、人民生活、党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感恩奋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品质核心区的坚实步伐。

65年沧桑巨变,五华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GDP总量从建区时的1371万元跃升到2020年的1242.3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8.5%,近年来连续两年跻身“中国百强区”行列,获评2018年度、2019年度全市“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第一名。经过65年的接续奋斗,五华经济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占全区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92.34%以上。工业根基更加稳固,在“一穷二白”、底子薄弱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努力,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67.57亿元,烟草、有色金属等产业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服务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在全市率先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提升计划,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47.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税收亿元楼宇保有数量排名全市第一,吸引了世界40家500强企业、46家中国500强企业入驻,第三产业成为拉动五华发展的第一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推动现代农业精细化品牌化发展,4个农产品获评省级十大名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今天的五华,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正一步步成为投资热土、兴业沃土、创业乐土。 

65年沧桑巨变,五华改革创新释放出强大活力。65年来,五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落后到活力迸发,改革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累计完成改革事项728项;党政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党政机构数量由56个精简为37个,高新区224项社会事务实现属地管理,政府工作效能显著提升;“放管服”改革亮点纷呈,相继推出“一窗式”综合审批、“跨省通办”“周三夜市、周六晨办”等一大批便民举措,营商环境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创新方面,拥有省级、市级院士工作站85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103个,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93个,2019年全区R&D经费投入达到29.23亿元、年均增长3.66%;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达到54.3项,保持全省、全市领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坚持消化楼宇库存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成功打造五华科创大厦立体园区和朗悦湾人工智能产业园,云南省区块链中心落地运营,趣链、阿里巴巴、云烁巴克云等106家区块链企业加入云南省区块链产业联盟,区块链产业初步形成聚集效应,成为云南省首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云南省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今天的五华,创新涌动、活力迸发,数字经济从无到有、区块链产业扬帆起航,改革创新正在成为五华发展的强劲动力。 

65年沧桑巨变,五华历史文化绽放出独特魅力。五华是昆明历史文名城的主要承载区,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77%在五华。辖区共有各类古迹、遗址、旧居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家、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家。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五华最亮丽的名片。持续厚植文化底蕴。按照“去行政办公、去低端业态、去不协调建筑”的思路,持续推进翠湖、胜利堂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洗马河公园建成开放,先生坡、沈官坡、景虹街等历史街巷整治完成,19家环翠湖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小三山一水”的历史格局初步显现,“昆明之眼”更加闪亮夺目。持续推动“商旅文”融合。“海鸥文化节”“蓝花楹文化艺术节”“联大文化”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庭院剧场、红色文旅成为文化消费新热点,南强街、昆明老街成为夜间消费网红街。持续壮大文化产业,辖区有省、市文化创意产业园6个,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62家,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52.39亿元;871、M60、拾翠民艺公园等文创园聚集效应日益增强,成为时尚打卡点,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获评“全国版权示范园区”。今天的五华,人文底蕴更加深厚,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正一步步成为世界看昆明、读昆明、品昆明的重要窗口。

65年沧桑巨变,五华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五华,无煤气无网络,公路等级低,水电覆盖率也不高。经过65年的建设发展,五华区的城市规模、城市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由建区时的14.44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380.59平方公里,辖区人口由建区时的19.84万人增加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时的114.3万人,城市面积扩容25.3倍,辖区人口扩大约7倍。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主城区核心地位持续稳固,北市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西北新城建设如火如荼,西翥片区发展势头良好,逐步形成了“一核两翼三圈层融合”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72公里,水、电、互联网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建成5G基站1050个;特别是西翥涉农片区实现了所有建制村村村通硬化公路、村村通互联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我们坚持生态优先,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4条入滇河道稳定达标,国考断面水质达国家二类水标准,亩均农药使用量降至为67.35克,累计完成“五采区”植被修复4937.19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20年的58.5%,城市绿地面积达到2315公顷、城市绿地率达40.6%,成功荣获“云南省生态文明区”的称号。今天的五华,城市环境宜居宜业,生态环境清新美丽,“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成为了五华的靓丽底色。

65年沧桑巨变,五华人民生活实现了全面小康。65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04年区划调整时的8900元、3911元提高到2020年的48942元、22790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2000年的20.03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35.15平方米,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14户4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成效稳步提升,五华人民实现了从生存、温饱、小康,并且正在向富裕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辖区中小学数量从建区时的23所提高到2020年的254所,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人口达到34780人,幼儿园普惠率达到8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7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45%,中考成绩连续16年全市第一,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前列,连续5年获得“昆明市教育工作考核一等奖”,2次被评为“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机构数量从建区时的19个提高到2020年的586个,人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前的36岁提高到2020年的80.04岁,连续两年孕产妇实现零死亡,婴儿死亡率降至1.6‰,低保、特困、失能等救助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十三五”期间刑事警情较“十二五”期间下降44%,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连续19年零发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从2015年的88.5%提高到2020年的94.35%。今天的五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安全指数、满意指数越来越高,呈现出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65年沧桑巨变,五华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我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风政风始终保持向善向好。锲而不舍正风肃纪,紧紧围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以及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突出作风问题,大力开展专项整治,纪律规矩树得更严,队伍作风明显好转。着力打造基层党建品牌,认真落实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各项任务,2016年以来,基层党组织数量从1641个增加到2005个,1193个支部完成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创建“四星级”示范党支部66个,“五星级”示范党支部36个、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4个,在全市创新打造“吹哨报到”“红色物业”“四社联动”“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荣获“城市基层党建省级重点创新示范”称号。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坚持好干部标准,全流程抓好干部育选管用,健全落实干事创业容错防错纠错机制,坚持干部能上能下,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今天的五华,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干部队伍更加团结担当,党的领导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各位媒体朋友,65年栉风沐雨,65年壮丽辉煌。五华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时代变迁,生动印证了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华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以及各项事业的历史巨变,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伟力,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五华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务实苦干,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与全区114万各族群众携手,共同创造五华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最后,我也代表五华区委、区政府,诚挚地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多给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多为五华的发展加油助威,一如既往地关心五华、支持五华、宣传五华,帮助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让全区人民有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更实在的获得感。

10:23

主持人

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雁鹏:

下面,有请盘龙区委书记沃磊先生作发布。

10:40

中共昆明市盘龙区委书记沃磊:

1623726940122008

盘龙区1956年建区,因昆明母亲河盘龙江而得名,全区面积88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街道,71个社区、32个村,人口98.8万。盘龙区是昆明传统商贸区、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所在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资源条件较为优越,辖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发展要素高度集中。同时,盘龙也是一方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革命先辈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浴血奋战,王德三、吴澄、马登云、王复生、张舫等很多忠骨英烈长眠于盘龙大地,留下了黑龙潭革命烈士陵园、茨坝小红军墓等革命遗址和红色资源。百年来,红色基因一直在盘龙大地代代相传,红色精神始终激励着盘龙儿女砥砺前行。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励精图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书写了盘龙改革、开放、发展的光辉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全区上下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担当作为、砥砺奋进,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态势,推动了上级决策部署在盘龙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九年,是盘龙历史上发展机遇汇聚、综合实力提升、城乡面貌变化、群众生活改善最好的时期之一。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概括起来就是“七个新”:

第一个新:就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我们主动融入中央和省市发展战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全局中抓关键、在关键中求突破,全区发展的整体性、有机性和协调性显著增强,奏响了争先进位、赶超跨越的时代强音。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着力构建“南北呼应、两翼齐飞”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重点板块开发建设,东风广场中央商务区、东华时尚经济“次中心”进入收获提质期,青云片区进入大开发、大建设期,茨坝片区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期,北部山水新区进入蓄势待发期,形成了优势互补、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以楼宇(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传统商贸持续巩固,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汽车服务、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生物科技、大文创、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植物博物馆等重大项目落户盘龙区,同德昆明广场、恒隆广场、瑞鼎城爱琴海购物公园、新迎新城等城市综合体投入运营,65家企业总部落户盘龙,新增健之佳等11家上市公司,新增商务楼宇217万平方米,现有商务楼宇96栋,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50栋(其中亿元楼宇16栋),甲级写字楼、税收千万元楼和亿元楼保有量、楼宇入住率、楼宇经济纳税总额在全省、全市名列前茅,连续承办4届昆明市楼宇总部经济论坛,荣获“中国楼宇经济领军发展城区”“中国楼宇经济最具投资价值城区”等称号。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60.19亿元增加到928.16亿元、年均增长9.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7.2亿元增加到44.99亿元、年均增长6.49%;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90.66亿元、年均完成投资376.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99.56亿元增加到625.84亿元、年均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从0.6:30.2:69.2调整到0.6:20.4:79。“十三五”期间,经济总量从全省129个县(市、区)中的第5位攀升到第3位,连续3年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进位县、先进县,获颁“云南省民营经济综合十强县”称号。

第二个新:就是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发展活力得到新增强。我们坚持把改革的思路、开放的理念、创新的办法贯穿工作全过程,通过在关键领域、重要环节的接续突破,不断激活发展动力活力。“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市率先试点不动产登记“同城通办”、投资项目会商汇办,“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窗式”三级联动综合办理、“一网通办”等改革成果丰硕,57个事项下放街道、社区,827个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企业设立登记“零见面”、开办全流程8小时内办结,全程网办事项达94%。创新开展“书记、区长营商记”等活动,荣获“中国最佳国际营商环境城区”称号。创新动能持续释放,创新型城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55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以优秀等次通过“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验收。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市外资金722.42亿元,实际到位外资15.23亿美元。

第三个新:就是功能配套不断健全,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我们致力于强统筹、促协调,持续改善城乡面貌、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规划引领作用充分凸显,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扎实抓好世博等重点片区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完善工作,城乡规划实现全覆盖。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建成北京路连接西北绕城高速立交等一批道路,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和道路硬化率均达100%。新增城市各类管网86.62公里,新建一批“五小水利”、山区“小水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城市有机更新稳步推进,完成周家营、羊肠大村等一批城中村项目征迁,城市更新改造拆除建筑360.01万平方米,建成回迁安置房360万平方米,完成20个老旧小区、111.6万平方米改造。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智慧城管和网格化管理拓展深化,沣源路等23条道路提升改造和“脏乱差堵”整治成效明显,整治“两违”建筑714.47万平方米,群众居住条件和城市面貌极大改善。成功创建为“云南省第四届文明城市”,在昆明夺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主阵地作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完成110个美丽宜居乡村和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

第四个新:就是环境质量日益优化、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家都知道,盘龙区是昆明母亲河盘龙江的发源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所在区,昆明城市重要饮用水源地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1%。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抓好以松华坝水源区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水源区生态屏障持续巩固,一级保护区核心区1263户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完成,严格实行禁花减菜、止耕禁养、退耕还林、农改林等措施,建成物理隔离防护工程22千米,生态湿地总量达42个、4038.8亩,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0%以上,松华坝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凸显,压实河(湖)长制工作责任,扎实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采取“上截、中疏、下排”模式,“一河一策”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圆满完成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任务,松华坝水源保护等13项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完成网格化清水入滇试点工作并得到市委肯定,盘龙江等5条入滇河道监测断面年均水质100%达标。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5%以上,新增绿地397.63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42%,荣获“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云南省生态文明区”“云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等称号。

第五个新:就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获得新提升。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共财政支出的近70%投向民生领域,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惠民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率先在全市实现贫困人口清零,全区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83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3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退出出列。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0所、在校学生123200人,以全省最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被评为全省唯一教育挂牌督导创新区、首批国家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验区。健康盘龙建设深入推进,全区共有医院床位7148张、卫生技术人员12023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村)体育场地实现100%覆盖。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64.11%、5.01%、32.27%,社会救济、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标准稳步提高。全区共有养老床位2200张,建成“爱心食堂”24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2 %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9.3%。在全省率先设立知识产权、劳动仲裁等公共法律服务站。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被命名为“云南省双拥模范城(县)”。全力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攻坚战,在全市首批降为低风险地区,守卫了城市安全、守护了人民安康。

第六个新:就是共治格局初步构建、基层治理开启新局面。我们牢牢把握党领导社会治理的主动权,突出“牵头抓总”和“制度规范”,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日趋完善,把做实基层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着眼“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和服务体系的优化运作,在全省首创“议行分离”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社区“两委两站”工作体制,全面深化“区—街道—社区—居民(庭院)小组—楼栋” “五级治理”,居民自治机制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积极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健全完善数字化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平台,聚力搭建社会治理“一张网”。“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试点工作得到市委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党建引领“民生小实事”项目入选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安定大局持续巩固,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协调协商化解“四步工作机制”,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和“智慧安防”“零发案”小区创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目标圆满完成,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持续提升。盘龙区先后2次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创建为全省首家“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被列为昆明市“创新社会治理试点区”。

第七个新:就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政风彰显新气象。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扎实抓好省委巡视组巡视盘龙边巡边改、立行立改工作,全力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突出思想政治引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学习贯彻“新思想”往心里走、深里走、实里走,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洗礼。持续巩固基层基础,扎实抓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各项工作,深入实施“智慧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全覆盖完成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6个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创建市级规范化建设“四星级” “五星级”示范党支部106个,“北京路党建示范走廊”被列为市委书记抓城市基层党建创新项目。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中,103个村(社区)全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聚力打造干事铁军,抓实干部选育管用,突出鲜明用人导向,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一批干部得到提拔或进一步使用。在全省率先出台“领导干部尽职免责实施办法”,在全市首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集中交接、率先实践干部荣誉退休制度。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纵深推进反腐倡廉,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和专项整治,推动反腐肃贪向基层延伸,严肃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肃清白恩培、仇和等特别是秦光荣流毒影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连续3年被市委评定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和盘龙发生的深刻变化,让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更加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盯全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认真落实“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命科技创新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主导功能定位,遵循“3234”发展思路,务实苦干、砥砺前行,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续写盘龙新时代长征路上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第一,深入推进“三大战略”。一是主城品质提升战略,对主城区做详细梳理和剖析,对布局不合理、居住环境差、功能配套缺失的片区分门别类进行改造,利用3至5年的时间进一步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二是产业蓄能兴区战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3+1+3+N”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培育壮大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命科技产业,巩固提升楼宇(总部)经济、文旅经济、数字经济三大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康养、商务会展、都市现代工业、高原有机现代农业等多个增长新动能。三是水源区绿色发展战略,统筹处理好水源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全市人民筑牢饮用水源生态屏障,积极探索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实现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第二,突出打造“两个新增长极”。一是茨坝增长极,以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为契机,对茨坝片区进行总体规划和再开发,持续推进茨坝生物科技小镇建设,着力打造全市产城融合示范高地、生物产业研发和孵化高地。二是双龙增长极,抓住昆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机遇,充分发挥城市“后花园”的地理优势和毗连滇中新区、空港经济区的门户优势,加快明晰城镇开发边界,主动探索“双龙片区+空港”跨县域联合共建,重点发展文旅健康、运动休闲等产业,着力建设生态康养新区域。

第三,统筹发展“三大板块”。一是优化提升板块,拓东、鼓楼、东华、联盟、金辰街道,以发展楼宇(总部)经济为重要抓手,推进商务、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巩固强化全区发展优势。二是重点发展板块,龙泉、青云街道,突出产城融合,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布局生物科技、汽车服务、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为全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三是绿色发展板块,松华、滇源、阿子营街道,立足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发挥城市“绿肺”功能,探索发展绿色有机农林产业,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

第四,着力实施“四大工程”。一是活力工程,扎实抓好改革开放、创新创业、人才引培、干部队伍建设、营商环境打造等重点工作,主动对标昆明自贸区完善制度机制,支持非公经济繁荣发展,让盘龙发展更有“底气”。二是幸福工程,聚力补齐民生短板弱项,统筹提升教育、卫生、文化、养老、就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朝着“在盘龙生活更幸福”的目标迈进。三是美丽工程,全力打好环保“三大战役”,重点做好主城区雨污分流、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盘龙“颜值”。四是善治工程,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树立社会治理的“盘龙样板”。

10:46

主持人

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雁鹏: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10:58

记者:昆明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翠湖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内,更是被称作昆明的“眼睛”,是镶嵌在昆明主城的一颗“绿宝石”。请问李亮区长,五华区将怎样结合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和底蕴沉淀来推进翠湖片区提升改造工作,谢谢。

中共昆明市五华区委副书记、五华区人民政府区长李亮:

1623726964778098

昆明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通过多年的历史文化保护,在主城形成了以翠湖为中心,拓展延伸至胜利堂、文明街片区,对历史城区传统风貌和街巷空间格局、山水形胜的保护核心区域。

翠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标志昆明城市形象和情感凝聚力的精神符号,也是广大春城人民的掌上明珠。翠湖作为云南省民族团结、生态建设、面向东南亚文化辐射的集中体现地,片区规划以翠湖为中心,分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包括翠湖、云南陆军讲武堂、省科技馆、卢汉公馆、袁嘉谷旧居等重要历史遗存;拓展区包含圆通山、文明街—昆明老街商业巷、云大等片区;辐射区包含昆明历史城区、西南联大等片区。

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的让翠湖“‘亮’起来、‘美’起来、‘灵动’起来”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五华区根据2016年12月经省规委会审议通过的《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规划》,于2017年3月启动了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一期整治提升。目前,翠湖水质净化与治理工程全面竣工,翠湖公园绿化梳理补植和翠湖公园海心亭完成修缮。翠湖周边架空线缆综合整治迁改完工,翠湖环路通畅性及城市风貌进一步提升。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建设工程建成开放,洗马河灯光亮化工程同步建成,打造具有历史沧桑感、艺术性和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滨水景观,形成轮廓分明、树影婆娑、翠绿通透的翠湖夜景。沈官坡、先生坡、景虹街“两坡一街”整治提升示范工程效果彰显,塑造富有韵律、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巷。同时,翠湖博物馆群打造不断提速,省级资产卢汉公馆、翠湖南路65号院顺利移交五华,其中卢汉公馆已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翠湖南路65号院文保建筑修缮全面完成并于2019年12月31日对外开放;王九龄旧居和袁嘉谷旧居修缮和布展项目正有序推进,计划今年内对外开放。

2020年,市委对五华区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科教创新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引领区”的三大功能定位。围绕“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功能定位,五华区专题研究翠湖片区改造工作计划,确定了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十项提升改造项目。其中翠湖环路慢跑道已于2021年5月投入使用,计划6月内全面启动翠湖北门广场建设、九龙水景建设工程、节孝巷红色街区提升改造、大德寺双塔公园、正义路步行街提升及天开云瑞坊复建、黄公东街片区提升改造、小吉坡片区提升改造、陆军讲武堂广场改造、文庙二期改造9个项目,逐步恢复翠湖片区历史景观格局,充分挖掘和系统展示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擦亮城市名片。

下一步,五华区将站在分担、履行、落实省会城市智能的高度,主动服务融入省、市发展大局,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历史名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协调发展的探索,继续研究编制翠湖历史文化核心区和文明街、南强街两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同步,以打造“一湖两街三山多园”的翠湖大文创园和开展片区“精致”修复和改造为抓手,聚焦“小三山一水”核心区,深入挖掘翠湖片区历史文化资源,吸收西南联大、陆军讲武堂“一文一武”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边疆文化等元素,紧紧依托历史文化风貌传承,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高质量建设五华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让翠湖的历史文化、近代文化、时尚文化有机融合、交相辉映,彰显昆明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11:03

记者:五华区是昆明市传统商贸核心区,围绕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对五华区提出了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请问,五华区在落实“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中共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郭颖:

1623726984589143

五华区是昆明市历史商核脉络最为清晰、商贸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主城核心区,“十三五”时期,五华区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比重逐年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8%,南屏步行街入选全国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南强街、昆明老街在全省率先打造“夜间经济新地标”,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的发展质效不断提升,阿里巴巴、招商银行等40家世界500强和科大讯飞、远大集团等46家中国500强企业入驻五华区。 

“十四五”时期,围绕“现代服务业引领区”的功能定位,我们将突出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和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升级两大工程,开展楼宇经济提质增效、存量资源盘活利用、“三张牌”招商支撑三大行动,努力把五华区打造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五个结合”,以现代服务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一方面将生产性服务业放在首要发展位置,按照专业化、高端化的方向,大力培育扶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技术、高端商务等行业,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十四五”末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另一方面主动融入和服务昆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南屏街国家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鼓励发展新场景、新消费、新业态,引导商旅文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商圈;大力培育西北新城次级商圈,发挥首创奥特莱斯、宜家家居等品牌的带动辐射效应,推动消费升级,目前南强街二期已开街,宜家家居将于今年开业。“十四五”末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5%。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做优楼宇经济相结合。巩固提升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能级,持续推动楼宇“转改升”行动,从硬件提升、功能植入、完善配套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辖区老旧楼宇提升改造,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好载体。持续推动楼宇“腾笼换鸟”,探索植入文化创意元素,鼓励支持联合办公、共享办公等新业态,强化楼宇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着力构建“一幢楼宇就是一个产业集群”的立体园区。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做强园区经济相结合。重点围绕省产、军产、校产盘活,突出五华科技产业园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主阵地作用,紧紧围绕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云南省区块链中心、科大迅飞人工智能中心的建设,大力培育医疗健康、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省、市大力支持下,推动云南省区块链中心扩容提质,构建产业生态圈,“十四五”期间,力争区块链中心入驻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努力将区块链中心打造成为“数字云南”建设的“新引擎”。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盘活整合资源相结合。加强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中央省属企业和军产管理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积极探索“高校+双创基地”“高校+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盘活高校闲置低效资产,打造“学府创新创新走廊”。依托驻区省属企业集中优势,主动服务、超前谋划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抓住全省全产业链重塑卷烟工业新优势的重大机遇,持续服务红云红河集团创新发展,发挥中央和省属企业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以融通集团系列企业入驻五华为契机,聚焦五华的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积极谋划推进辖区军产资源的盘活利用,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五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招大引强相结合。充分发挥五华区区位和资源比较优势,在世界一流“三张牌”的精准招商上积极作为。围绕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等领域,以区属国有企业自持楼宇为载体,加快厂口产业园建设,聚焦企业总部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环节,着力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在五华落地,以“三张牌”招商增创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11:09

记者:近年来,盘龙区在发展都市楼宇经济方面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到目前为止都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绩?为进一步保持盘龙区都市楼宇经济发展方面的领先优势,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中共昆明市盘龙区委副书记 、盘龙区人民政府代区长高庚:

1623727003530020

截至2020年底,全区投入使用楼宇共96栋,楼宇面积达415.58万平方米,共有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50栋,占全市105栋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的47.6%;全区税收亿元楼16栋,占全市48栋亿元楼宇中的33.3%;从税收来看,盘龙区税收千万元以上楼宇纳税总额47.68亿,占全区税收39.76%,占全市同指标135.86亿中的35.09%。全区拥有总部集团型企业65家,其中世界500强及中国500强知名企业27家,例如汇丰银行、进出口银行、太平洋证券、恒颖地产、盒马鲜生等知名优质区域性总部企业。

一是楼宇总部经济蓬勃发展。全省第一家开创以楼宇为载体,推进现代服务业高度聚集的示范区;全省第一家出台楼宇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全省第一家出台实施“1+1+6”、“一人代办,全岗服务”等工作机制;全省第一家连续四年举办“昆明市楼宇总部经济论坛”;全省第一家连续三年殊荣中国楼宇经济“金榜”奖项。

盘龙区连续三年在中国楼宇经济大会上获得殊荣。继2018年荣获“中国楼宇经济最具投资价值城区”奖项,以及2019年荣获 “中国最佳国际营商环境城区”奖项之后,2020年11月17日,盘龙区在中国楼宇经济大会上荣获“2020中国楼宇经济领军发展城区奖”奖项。

二是楼宇经济提质增效明显。楼宇规模经济及税收贡献在全区内已呈全面、持续、增长态势。2019年区内税收超亿元的楼宇16栋,税收千万元的楼宇34栋,总税收471357.72万元。2019年税收千万、亿元以上楼宇数量比2018年增加4栋,税收金额比2018年增加6亿元;区级可用财力保持领先增长。2016年至2019年楼宇入驻率持续提升。获星级楼宇奖补的楼宇2016年平均入驻率为85.07%,2017年入驻率为88.82%,2018年入驻率为90.5%;楼宇入驻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8年底入驻企业数量为2223家,2019年底入驻企业3796家,截至2020年6月,楼宇入驻企业5585家。

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进一步保持盘龙区都市楼宇经济发展方面的领先优势,盘龙区的计划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培育楼宇经济生态圈。统筹楼宇经济空间资源,围绕楼宇经济生态圈建设,优化楼宇经济区域协作和要素聚集,拓展楼宇服务覆盖范围,以标杆楼宇融合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楼宇经济生态圈的打造,重点打造以“恒隆广场-春之眼”为核心的1个中央商务总部生态圈、3个城市商业生态圈、4个特色生态圈。通过各生态圈核心楼宇带动实现产业集聚、资本集聚、人才集聚、信息集聚,进一步增强生态圈辐射力和带动力,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二是进一步盘活楼宇存量资源。

1.全面梳理可进行盘活的存量楼宇,加强全区对楼宇资源的统计调度,通过加大招引力度,积极盘活巨人大厦、龙宇大厦等国有老旧楼宇。

2.针对性提出存量楼宇改造提升扶持政策,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鼓励楼宇业主对老旧楼宇实施系统有序、软硬结合的升级改造。

3.引入投资机构,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产权分散的物业进行收购整合,实施统一更新改造。

三是进一步强化楼宇服务机制。贯彻落实盘龙区“1+1+6”楼宇服务机制,在原有的6个楼宇服务单位的基础上,根据楼宇企业实际需求扩大楼宇服务队伍,拓展服务项目,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1.坚持把楼宇作为“竖起来的社区”的工作理念,加强楼宇社区建设、全面提升楼宇社区对楼宇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等举措,将经济服务、民生保障、楼宇文化建设、社会化服务等服务内容融入楼宇,实现政府服务企业“零距离、零等待”。

2.依托楼宇“两新”组织建设,研究探索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建设,探索出党建工作站、工会工作站、共青团工作站、妇联工作站、统战工作站和群众服务室“五站一室”的工作模式。

11:15

记者:盘龙区民生小实事在社会动员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取得了什么成效?

中共昆明市盘龙区委副书记朱金玉:

1623727018254721

民生小实事项目就是紧紧围绕如何激发居民群众自治主体的内生动力这个目标,充分赋权群众全程主导,动员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解决自己身边小事、急事、难事入手,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我们的项目设计来看,“事由民提”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去发现身边的问题,2020年,全区共收集居民提议336件,涉及安全保障、环境整治、文体活动、公益志愿等“急难愁盼”问题;“策由民议”由发起人组织或通过庭院党组织、楼栋长、网格长等召集居民群众及相关主体对实际需求和可行性进行集体商议,搭建起居民协商议事平台,规范议事流程,民生小实事实施以来基层党组织组织召集居民集体决议257次,4969人次参与了民主商议;“事由民办”坚持居民事居民办,由群众自愿成立项目小组,从项目施工方选择、项目实施到后续管理,均由项目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通过这种自愿组建、全程参与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同时,我们充分挖掘整合社区资源、动员统筹社会力量参与到民生小实事中来,发挥区域党建联盟作用,强化与驻区单位的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用,最大限度整合辖区公共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资源,民生小实事实施以来,23家公共单位全面开放了服务设施,企业参与捐资153.1万元,与各类力量实现共驻共建、良性互动,社区治理动员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民生“小”实事,构建形成自下而上的共治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撬动了基层“大”动员, 2020年我们组织对全区已完成的民生小实事项目进行了广泛评议,群众满意度达到93.62%。

11:19

今天的直播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