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规划全文

第九篇 打造绿色低碳的美丽昆明

来源: 昆明市人民政府   2021-04-06 14:49   字号: [        ]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服务全省“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建设,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着力打造蓝天永驻、碧水长流、花香满城的世界春城花都。

第二十九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严守生态红线,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建设,保护好长江上游生态系统,构建山水相融的生态体系。

第一节  优化城乡生态体系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一带四区、两湖六脉、多点保育”的生态格局和山水相融的城市生态体系,实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

“一带”即强化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带。依托金沙江建设市域北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示范带。

“四区”即分区分类全域生态保护。北部高山生态安全屏障区,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为重点。中部生态保护和治理示范区,在两湖流域重点打造生态治理的示范区。东南岩溶山原生态区,重点关注喀斯特岩溶地貌的生态保护。西部水源涵养区,重点维护水土保持。

“两湖”即滇池和阳宗海。

“六脉”即建设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典范。构建盘龙江水源涵养带、小江生态修复带、普渡河生态修复带、螳螂川水土保持带、南盘江水土保持带、牛栏江水源涵养带六条水生态保护带,成为流域型水生态保护的典范。

“多点”即昆明生态保护修复展示窗口。依托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重要节点进行重点保护保育,维护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提升。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森林昆明建设和国土绿化“青山”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抓好以滇池流域、城镇村庄、旅游景区、交通廊道“四沿”面山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和生态绿化,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开展生态廊道和生态隔离带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拓展生态绿色空间。加大滇池、阳宗海流域湿地建设力度,恢复湿地自然状态及生态功能。强化西山、东川、寻甸、禄劝等具有生态涵养功能区域的生态修复保护力度。积极推进长江、珠江等江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环境,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新增预防水土流失面积605.7km2。

加强生物多样性建设。严格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加强实施国家级森林公园、多功能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减贫示范工程,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安全管理、遗传资源保护、外来物种管控,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和保护,划定并恢复鸟类、土著鱼类及稀有水生植物的保育区,土著鱼类种类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以上,草海初步实现藻型湖泊向草型湖泊转变,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加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狠抓国家移交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加强长江上中游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等区域生态修复,贯彻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推动长江上游沿线有序发展、绿色发展,保护好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确保“一江清水”流出昆明。

第三十章  实施碧水行动

切实推进以滇池、阳宗海为重点的流域水环境治理,全过程统筹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强化流域空间管控和生态减负,不断改善水质。

第一节  重点推进滇池流域治理

坚持将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持续实施入湖河道水质目标和污染削减目标双管控,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初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强化环湖城市天际线和山体天际线保护,有效疏解滇池流域人口规模,构建内疏外拓、圈层协同的滇池流域新发展格局,逐步降低流域生态环境压力。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增加流域生态用水量。巩固“四退三还”成果,加强滇池湖滨湿地和入湖河口湿地恢复、建设、管理和运用,建设环滇池生态绿道的“城市绿芯”。强化控源减排,在加强外源污染控制基础上,继续开展内源污染治理,持续降低氮磷营养盐浓度,重点控制蓝藻。开展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强化城镇污染、城市面源污染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多污染源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完善点源污水收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减少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和削减化学需氧量入湖负荷。深化全民参与的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到2025年,滇池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推进格局初步形成,滨池草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及以上、外海水质达到IV类,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达到IV类及以上。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削减量大幅提升。

专栏38  滇池治理重大工程

       控源截污工程:新建官渡区巫家坝污水处理厂、扩建第十三污水处理厂,续建北部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极限脱磷降氮提标改造工程;实施滇池流域及补水区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

       水资源管理工程:实施第九水质净化厂尾水综合治理工程(二期)、十四水质净化厂尾水综合利用工程、昆明市主城再生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扩能增效工程及污水再生利用工程。

       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典型水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生态农业区节水灌溉工程。

       滇池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工程:构建及集成滇池流域水环境管理系列模型,提升滇池流域水环境科学决策管理能力;滇池流域管网系统勘测及数据库建设:按周期核查排水设施缺失数据进行补测,建立跟踪测量的数据共享机制,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排水系统基础数据库逐渐完善。开展滇池水质持续改善和蓝藻控制长效决策支持研究、湿地运行研究及管理维护等环境管理项目。

第二节  持续做好其他流域治理

大力推进阳宗海水污染防治。完善环湖截污工程系统建设,深化流域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好水生态修复,加强环湖生态核心区保护与修复,开展美丽河湖创建,阳宗海面山生态治理、农业污染治理,继续完善阳宗海环湖湿地建设。强化水资源保障,严格控制流域取用水总量,加快阳宗海一级保护区内村庄的生态搬迁。开展砷污染防控预警。到2025年,阳宗海湖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力争达Ⅱ类;阳宗大河、摆依河、七星河、鲁西冲河、东排浸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

抓好其他流域治理。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慎重开发、绿色流域建设”的基本思路,执行最严格的限制性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着重解决好发展与保护的协调问题。新建宜良县南盘江截污工程、西河截污工程,实施河道清淤、堤防加固和生态护坡,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水质。以“修复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监管能力”为基本思路,加大金沙江、小江、牛栏江、螳螂川、普渡河流域污染防治力度。实施牛栏江及其肠子河、普沙河、对龙河、弥良河、果马河等源头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螳螂川—普渡河及其支流治理。大力推进东川区、禄劝县、富民县、嵩明县、寻甸县集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加强流域监管能力建设,提升水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到2025年,各流域主要干流(断面)水质稳定提升。

第三节  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持续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全面消除隐患、确保水质安全。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完成88个县城级及重要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复核及划定。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综合整治,对重要的县城及水源地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生物净化等水质提升稳定达标措施。到2025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柴河水库、大河水库水质稳定达到Ш类标准,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及清水海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

第三十一章  实施蓝天、净土行动

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系统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不断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

第一节  强化大气污染防控

强化大气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布局集中、发展集约的要求,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集群发展,合理避让环境敏感区。开展城市大气污染气候分析预测和污染天气潜势预报等关键技术研究,适时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应急人工增雨作业。强化施工扬尘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智慧管理,提高环境督查效率及执法水平。加强移动源综合防控,对重点地区、重点路段的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全面监控,严格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稳定改善全市空气质量。深化大气污染整治合作,继续深化昆明市与滇中城市群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体制,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到202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

第二节  推进土壤污染治理

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严防建设用地新增污染,禁止在居民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周边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行业企业,现有有关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提标升级改造。全面实施农业污染防治,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和农膜,加强对农膜的回收,减少农用物资对土壤的污染。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第三节  统筹实施其他污染防治

实施宁静行动,深化“四减一防”措施(减少社会生活噪声、减缓交通噪声、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减少工业企业噪声,开展噪声源头预防),降低城市噪声污染。加强固废安全处置,开展滇池沿岸磷矿砂、金沙江沿岸金属矿砂治理等固废处理工作,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实现削减存量、杜绝增量。推进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提高无害化处置水平。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降低化工行业集聚区域化学品风险。提升核与辐射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县区辐射监测能力建设,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核监管能力现代化。积极推动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控核应急处置体系,有效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大力推动源头减量,禁止部分塑料制品项目准入,大力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竹篮等非塑料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到2025年底,主城区实现塑料垃圾零填埋。

第三十二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清洁生产,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体系,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  推进低碳发展

科学控制碳排放总量,以低碳试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为先行先试的突破口,建立昆明市碳排放总量控制及分解落实机制。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确保有效实施节能低碳。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在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中推行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用能管理。深化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运输方式。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力度。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实现配电自动化全覆盖。对能耗增长过快或未完成节能目标的区(市)县进行预警调控。

第二节  加快资源高效节约和循环利用

推动能源节约利用,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把工业作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点领域,加快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改造。全面实施节水行动,提高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水平,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5.48亿立方米以内。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建设用地规模管控,规划引领和统筹土地利用,加大闲置废弃土地盘活利用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效率。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建设绿色矿山。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废气、废水、废物,以及建筑材料垃圾等的综合治理和回收再利用,积极发展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农工复合的循环型农业,鼓励园区引进共生和补链项目。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末端利用,强化报废汽车的统一回收和集中拆解,运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废旧商品回收交易市场的集散和辐射能力,促进回收与利用环节的有效衔接。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

第三节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转型,推进产业园区、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发展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高效的产业体系。强化绿色发展服务支撑,加快构建绿色信贷、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积极引导金融业和绿色企业开展绿色投融资活动。完善绿色价格机制,优化污水垃圾收费机制,深化水价改革,推进差别电价改革。引导公众绿色生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广绿色居住,鼓励绿色出行,促进绿色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第三十三章  提升“世界春城花都”美誉度

对标世界著名花园城市,优化美化城市空间形态,统筹建设城郊绿道、环城绿带、生态廊道,积极创建公园城市,不断丰富世界春城花都品牌内涵。

第一节  加快完善城市公园体系

积极创建公园城市。因地制宜开展环境美化整治,通过增绿、增加色叶及开花类乔木和花灌木的栽植。建设以滇池水域及昆明城市建设区为板块,以环山郊野公园绿道、环水湿地公园绿道及城市绿道为廊道串联生态林、水系及城市公园绿地的绿色网络。强化城市形态设计和品质提升,统筹推进公园、绿地、景观、慢行道等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生态隔离带,拓展城市生态休闲空间,实现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加快建设“一心、二轴、三环、四横、五纵”的城市道路景观廊道,着力构建环山特色廊道、滨水特色廊道、生态景观绿廊、空中航线视廊、高铁沿线景观视廊五个城市生态特色廊道。

构建四级城乡公园体系。按照“一园一品”原则,以花卉为主题元素,建设和提升7大具有昆明特色的市级公园,构建“生态公园、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四级城乡公园体系,营造“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丽景象。因地制宜布局区级公园,配备齐全的供市民活动、休息和娱乐的设施,便于城市居民就近使用。优化公园绿地布局,结合社区生活圈,依托街道广场、小型沿街绿地等,通过边角地整理,见缝插针等方式,建设一批面积大于0.5公顷的社区公园,到2025年,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1%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8平方米。

第二节  构建缤纷多彩的城市美景

将花卉主题景观特色打造融入“美丽街道”、“美丽公园”建设中,打造点、线、面结合,花影叠叠、四季花舞的花都城市空间。突出花卉主题和季节变化,形成冬春花木绚丽多彩,夏季绿树成荫、花草交织,秋季落叶纷飞的美丽春城。新建和提升改造城市道路景观,打造园通樱潮、金殿山茶等特色街道。建立立体花卉布置长效机制,对环湖东路、会展西路、会展东路、会展北路、巫家坝路段等主要道路和重要节点实施专项设计,结合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周边环境,突出云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运用园艺手法,增设立体花坛花艺景观,打造花影叠叠“美丽节点”。实施主城区重要节点及道路景观夜间亮化项目建设,对道路两侧、节点、组团建筑进行景观亮化建设及提升改造,实现“白天观花、夜晚览灯”。

第三节  打响特色鲜明的花品牌

做强鲜花经济。打造集鲜切花品种培育、鲜切花国际国内大宗交易、花卉艺术品零售、化妆品和特色食品制造、花卉主题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体验活动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推进呈贡、晋宁、宜良等花卉主产区花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依托斗南花卉小镇、晋宁国际花卉产业园,延伸加工、拍卖、研发、冷链等现代产业链,努力把昆明建成世界第一的花卉交易中心、亚洲第一的花卉产业创新研发高地,提升“云南花”价格影响力。借力国家植物博物馆、生物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优势,着力提升鲜花及植物品质和多样性、香水护肤品等高端产品的研发能力。加强花卉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举办国际性花卉博览会、专业性展会、高峰论坛等,打造世界级的花卉及有关产业汇聚展示舞台。到2025年,鲜花经济实现总收入达1000亿元。

不断丰富花都品牌内涵。以“花”为媒介,开展插花比赛、花卉摄影比赛、花卉运用布置比赛等多形式的赛事活动,不断提升春城花都的品牌影响力。将文化和创意融入园艺,打造花巷、花街、园艺小镇、花主题社区等精致园艺景观,展示专业、特色、国际化的昆明园艺水平。在网络平台、主要交通聚集地、旅游集散中心、文化场馆等广泛应用“世界春城花都”标识,强化“世界春城花都”品牌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