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足球比分_球探体育—激情直播赢盈中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规划全文

第七篇 建设韵味浓厚的文化强市

来源: 昆明市人民政府   2021-04-06 14:39   字号: [        ]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产业融合,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着力建设文化兴、风尚好、人文美、民心聚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十二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尚,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第一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动市民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道德风尚。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评选“昆明好人”、“昆明道德模范”,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各个环节,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二节  倡导社会文明风尚

持续开展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引导市民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培育家国情怀。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实施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深化文明景区创建,开展评选争做出境游“文明使者”、国内游“美德游客”活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三节  筑牢城市文明基础

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迈进,建立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机制,实施基层行动及群众发动、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质量提升、市民素质提高、宣传教育工程,全面巩固和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主动引导公共舆论、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新形势下媒体建设管理机制,推进媒体管理制度化、科学化。

第二十三章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科学规划历史名城空间布局,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强文化遗产和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力度,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品牌。

第一节  提升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管控,在传统历史城区,重点围绕“三山”、“一湖”、“一城”、“一轴”、“一带”,通过科学复建、城市设计、环境整治、景观提升、夜景照明、立体空间控制,塑造由传统空间格局、街巷肌理、民居等物质载体构成的历史城区传统空间形态。在环滇池历史文化区,重点对“四山”、“六河”、“一湖”、“七片”围合串联形成的区域,挖掘历史文化、展示山水形胜、打通景观视廊、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形成与历史文化名城相符合的城市环境、文化氛围、整体形象。在历史文化名城延伸区,以“一区”、“两线”、“多点”为重点,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展示和重点项目打造,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制定风貌保护规划、改造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注重保持建筑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历史文化元素符号。

专栏32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

      传统历史城区:围绕“三山”(五华山、圆通山、云大山)、“一湖”(翠湖)、“一城”(历史城区)、“一轴”(正义路、三市街、文庙直街、文明街的城市传统轴带)、“一带”(串联圆通山、翠湖、篆塘、大观河、大观楼历史文化景观带),形成“三山绕一湖、城轴带相连”的历史城区格局。

       环滇池历史文化区:围绕“四山”(金马山、碧鸡山、长虫山、玉案山)、“六河”(盘龙江、宝象河、马料河、金汁河、银汁河、海源河)、“一湖”(滇池)、“七片”(西山、金殿—黑龙潭、官渡、呈贡、海口、昆阳、晋城等七个遗产聚集区),形成“四山、六河、一湖、七片”的环滇池历史文化空间。

       历史文化名城延伸区:以“一区”(滇池流域地区)、“两线”(明清古驿道沿线区域、滇越铁路昆明段沿线区域)和“多点”(主城六区以外区域的文化遗产聚集区、历史村镇和传统村落)为重点,拓展“一区、两线、多点”历史文化名城延伸区。


第二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深化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切实转变文物保护工作理念,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深入探索文物合理利用新途径,实现文物与数字技术,旅游、文化创意、会展等多产业的融合。加强传统风貌历史街区的修缮利用,挖掘城市传统街巷资源,引入文化创意、艺术、餐饮、书店、演艺等业态为传统街区注入新活力。以“一个古镇、一个传统村落、一个历史街区”为核心引擎,更新、建设、推广一批以“古建筑、故居、老街、老字号”为亮点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完善博物馆体系。新建一批精品博物馆、特色博物馆,重点提升一批民族、民俗博物馆,建设完善历史、革命、工业、自然、民族、科技的博物馆体系。全力推进国家植物博物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子博物馆、昆明动物博物馆和古滇历史博物馆的特色科普教育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博物馆的均衡发展,发展一批非国有博物馆,试点推进乡村村史馆建设,支持民间合法收藏和民办博物馆。到2025年,新增注册备案博物馆6家,实现所有县(市)区博物馆全覆盖。

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持续推进非遗记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走向市场,打造3个以上昆明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支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习活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产品开发。

第三节  做强城市文化品牌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展示脉络,重点打造以石寨山考古遗址为代表的古滇文化品牌,以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等为代表的重要历史机构品牌,以护国运动、重九起义、抗战文化为代表的重要历史事件品牌,以红军长征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以赛典赤、郑和、孙髯翁、兰茂、聂耳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品牌,以翠湖、大观楼、圆通山、金殿、黑龙潭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品牌,形成具有昆明影响力的文化IP,提升国际影响力。

专栏33  文化保护工程

       历史遗产保护工程。积极推动历史建筑、传统民居、院落保护修缮,深入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工作。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培养50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人才,打造50个带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民族文化精品。

       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昆明段)建设工程。围绕红军长征路上重大历史事件,修缮保护长征沿线会议旧址、驻地等重点文物,以寻甸柯渡段、禄劝皎平渡段重点区域为主,推进长征重要遗址遗迹、纪念设施、博物馆、文化旅游廊道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标准化和数字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

第一节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稳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人均标准,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适时动态调整。持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不断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鼓励各县(市)区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运作模式,通过一批特色服务项目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五馆”建设,确保主城区及县城公共体育场馆、文化馆不少于1座。整合基层文化服务设施,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建强用好市县融媒体中心,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搭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施全民阅读工程,深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和“城市书房”,每个中心城镇至少建成一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实体书店,打造书香满城的“阅读城市”。实施市、县、乡镇(街)、村(社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升有线电视网络、本地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率,推广广电5G应用新场景,加快广播电视服务升级。

第二节  促进文化艺术繁荣兴旺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塑造更高的道德价值观、审美素质和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高质量提升“春城文化节”、“春秋十讲”等文化品牌,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文化创意人才成长计划”、“城市文化学者培育计划”、“民族文化传承者发掘计划”,搭建文化人才培育平台,集聚文化大师和名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一批具有民族、民俗、民间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做大做强新闻舆论阵地,推动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一张网”。

第二十五章  推进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

完善现代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补齐全域旅游发展短板,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服务全省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

第一节  健全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实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 ”战略,以数字文化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VR/AR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数字文创产业。推动文化与金融、教育、体育、商贸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昆明特色的原创IP,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创建。实施文化企业培育计划,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推动旅游转型升级、旅游市场整治、旅游和康养深度融合,加快传统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和商务会展五大类旅游业态提升发展,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深入推动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做靓具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观光旅游产品,做优现代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做大区域性国际商务会展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标杆。做特滇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挖掘城市文化旅游新内涵,打造留得住人的文旅城市。

专栏34  健康生活目的地重大工程

       打造精品景区新核心。提升改造传统景区,提高景区二次消费和复游率,提升非门票收入占景区总收入的比重。新建特色景区,围绕环滇池、石林—安宁黄金旅游线路、北部旅游圈3大板块,建设一批新兴精品旅游景区,重点加快东川格勒湖、轿子山—红土地、石林大叠水、长湖等项目建设。创建景区品牌,进一步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A级景区品质,持续提升景区对周边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昆玉红旅游示范带。以昆明-通海-建水-石屏、昆明-石林-弥勒-蒙自-河口、百年滇越铁路等骨干交通为轴线,以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6个高原湖泊为依托,培育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农耕体验、工业遗存、科普研学、跨境旅游新业态。

       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国际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围绕市场需求和文化主线,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都市旅游业态聚集区和都市主题游乐项目,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夜间旅游产品,推进以旅游特色小镇、旅游名村和田园综合体项目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推动文化、艺术、康养、体育、花卉、展会和博物馆等领域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品质卓越的精品旅游项目,全面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

       推动智慧旅游新升级。建设昆明市智慧旅游监管指挥中心,加强与“一部手机游云南” 平台的功能对接。全面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与昆明市智慧旅游建设的融合,实现功能增值。实现线上线下智慧旅游业务衔接。将打造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等智慧型企业作为智慧旅游建设重点,全面提升旅游智慧化水平。实施旅游市场整治行动,健全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的长效监管制度,构建诚信评价体系。

       半山酒店。积极推进23个半山酒店建设,打造藏在山间、隐没林中、外观古朴、内部高端、设施现代、服务一流的“世外桃源”旅游目的地。